一枝,一支笔写不出两个张字。”
“你有了功名在身,难道不会回馈家族?难道不会友爱兄弟、孝顺我同你婶子?”
小儿忙做点头,恨不得马上发个誓。
又叮嘱了几句,中年男人才拉着那小孩进了门。
原来这中年男人唤作张附,乃是当日卫州学官袁敬妻子张氏的娘家兄长。
那时张夫人见丈夫做事不牢靠,为了给儿子托底,特地请娘家人出手帮忙。
长兄张附一心想要多添两个名额,为了把自己家小孩一并送去陈夫子身边进学,完全是不遗余力地帮忙筹买粮谷,还把自家的药材折了价,半卖半送给了滑州。
不仅如此,他还从族学中抽调了许多子弟,又安排了自己铺子里的管事、伙计出来帮忙,还主动联系采买大批量木料、砖瓦等物,可以是毫无保留了。
如此表现,韩砺自然看在眼里,先让张家安排了大夫在河道上轮值,又设了带招牌的草棚。
由此,张家医馆的名声倒是一下子响到了滑州,卫州各处县乡下头许多人也把医馆名字认住了。
这个月,张家医馆的病人增加了很多,一问,几乎都是介绍而来,再问源头,果然就是有人在那草棚里看好了,回去帮着宣扬,于是许多人慕名而来。
除却草棚,韩砺还让他们还在河道上设了货铺,虽然卖得东西全是平价,不能加价,架不住人多,四五千人的地方,还有千把人住在棚屋,不好进城采买,吃喝拉撒都要解决,自然许多东西要买。
不仅如此,他还同意加多一个名额去往京城陈夫子门下游学的名额。
张长兄一共三个儿子,长子次子年纪太大,幼子又是刚会跑,已经过了韩砺限制的年龄,他就把这个族中读书最好的小孩带了过来。
这小儿叫做张泳,去年八月满的十岁,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可惜自幼没了父母。
张家长兄是族长,资助他好几年了,趁着这个机会,索性认作了义子,今次带人过来,是给韩砺掌一掌眼,获得一个首肯的。
进门之后,左右一问,张附才知道原来韩砺还未回到。
他也不着急,找了张桌子,要了一壶茶,坐下慢慢等着,一边等,一边教那张泳去了京城,如何行事。
“你虽是去读书,毕竟是拜在门下,不是寻常课业师生,关系更近,你当要待之如同父母,孝顺二字,用于师长身上正正合适,不至于刻意奉承,但也要留意看他喜好忌讳,尤其先生年纪不小,饮食上自当多做小心,不要一时疏忽,弄出什么不好来……”
张长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