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从一品,而且无论哪方面地位都在刑部尚书之上。
李显穆没再回应,而是接着说道:“既然王尚书觉得我说的对,那便继续听好了。
我是吏部尚书,我很清楚,若是吏治腐败,那朝廷的赋税,就用不到百姓身上,而是落在大大小小的官吏身上。
整顿吏治,既要依靠吏部的选才,也要依靠都察院的监察,甚至依靠东厂、锦衣卫,但仅仅如此吗?
我认为,不仅仅如此,而是要用严密的制度,让官员们尽量少见到钱,以及少挪移钱的用处。”
不说其他官员,朱瞻基对李显穆这番话就非常的感兴趣,或者说作为一个皇帝,他对任何能够减少贪污的手段都非常感兴趣。
“老师,你仔细说一说,恰好也讨论一下。”
“首先就是某些事要专款专用,譬如现在要修建一座宫殿,户部给工部拨了两百万两白银,那两百万两白银怎么分配呢?
建筑材料需要多少、人工餐食需要多少,一项项的都要提前都有计划,需要多少材料,譬如那些巨木需要多少,每根要花费多少,再比如宫殿顶上的琉璃瓦,需要多少块,每块又要多少钱呢?
如果超过了很多怎么办?
而且这笔钱不要直接给,比如打地基要多少,户部可以先拨一部分修筑地基,等到地基修建完毕之后,由朝廷从各部门派人过去查验,确认无误,而后再由户部拨下一步的款项。
这样专事专用,以防上下其手,就算是还能上下其手,但若是完不成规定的工期,那也要被朝廷所责罚,必然能够震慑一部分宵小之徒。
不仅仅是工部,其他各部也都可以如此。
之前朝廷提出的火耗归公,不就是一项比较好的制度吗?朝廷收上来的白银有了明显的增长。
微臣认为,应该将精力放在制度建设这方面,不能指望官员个人的修养品德,面前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让他们去拿,这实在是有些不符合人性,毕竟大明的官吏,都还是人,不是圣人嘛。
为了官吏们着想,还是不要让他们看到好了。”
朱瞻基闻言顿时笑了出来,“老师说的好啊,朕也不是圣人,谁也不会嫌弃钱多,不让他们看到,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啊。”
李显穆在这里侃侃而谈,工部尚书的脸都要绿了,绿了之后又红了,瞧着颇为滑稽,其他人心中满是震撼,根本就不用看工部尚书,都知道他脸色会有多难看。
毕竟李显穆直接用工部来举例,虽然没有明说,但却暗示工部的贪污腐败很严重。
工部尚书又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