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了风格让读者一下子无法适应过来。
不过在很多人寥寥草草的看完这样一篇文章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莫名的咦了一声。
不对。
按照某种道理上来讲,桥景这样的期刊应该是有刘温延亲自把关的。
他们可以不相信其他编辑的业务水平,但是不能不相信刘温延的水平。
于是在思考了一阵子之后,又拿起了手机,调出了这一期的桥景。
如果抛去那种隔阂感以及反差感的话,只是去看这片文章……
他们潜意识的认为桥景只会写优美。
这也是当初桥景创办的初衷。
但是他们错了。
桥景它不会只写优美,而是网罗了世间的百态。
那些半夜爬出来又一次仔仔细细看文章的人这一回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在摒弃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之后,这样的一篇散文具有直接透露出那种从未见过的气息。
这种气息城市当中没有。
反观,似乎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那么远离城市的地方又是哪里?
是十八潮?
不过,它看起来和十八潮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更有一种肃穆感觉。
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这篇【狗这一辈子】登上了火热话题的榜单。
#前有十八潮,现有村庄#、#远歌的眼光#、#你真的懂村庄吗#……
一时间,些许还有些迷茫的人在看完之后,他们又把视线落到了昨天他们看过的那篇文章上面。
难道,这篇文章真的有这么一种说法?
刑学林也毫不吝惜的给出了自己的评论:
这样的文学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文学,这样的文学大概永远只有来自乡村的人能看到灵魂深处去吧。
其实不只是乡村,在很多时候,有个东西在你身边忽然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那个时候恐惧以及惊慌便会如同潮水一般将你包裹起来。
朴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碰撞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风味,呓语式的叙述,一种乡土气味瞬间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不得不说很喜欢这篇文章,也很佩服刘总编的看文能力,这样的文章能够被他选出来也是有原因的。
现在很多人都懂什么叫做真正的乡村了。乡村这两个字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很厚重的东西。
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的功夫;人用旧扔掉的一只瓷碗,在土中埋三千年仍纹丝不变;而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
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