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留下。”刘襄淡淡说道。
“是。”
群臣在宫人的搀扶下起身,舒缓了一下跪坐麻的双腿,缓缓退出了温室殿。
“朕让卿在吴地操办的晒盐一事如何了?”在群臣离去后,刘襄问向刘舍道。
“回禀陛下,臣依照陛下所言命少府盐官在吴地开设盐场晒盐,所出之盐无论是口感、色泽还是成本都远胜于煎制之盐,技术已然成熟。”刘舍恭声说道。
古人对盐的获取,可分为海盐、井盐、池盐等方式。这几种方法中,海盐的产量无疑是最多的,看看如今大汉齐地、吴地等沿海地区的富庶便可知晓。
而在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也就是煮盐。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煎盐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
而刘襄在让少府负责吴地盐业后,就一直让盐官在沿海开辟盐场,用晒盐法取代煎盐法,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
“少府可有样品?”刘襄开口问道。
“少府如今备有三石海晒盐。”刘舍恭声说道。
“嗯,明日承明殿朝会时,卿可带几两海晒盐上朝,将海晒盐相比海煮盐的优势进行汇总。”
“是。”
“还有盐的纯度还是可以提高的,须令盐官加大对盐的提纯,将来可依纯度对食盐进行价格划分。”
“是。”
无论是什么,上流社会的那帮人都会想办法彰显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从来不在乎价格。刘襄作为大汉皇帝,自然要让大汉的权贵们用上大品牌,大价钱的“精品食盐”。
“蔗糖的情况如何?”刘襄问道。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食用甘蔗汁,屈原的《招魂赋》就记载:“有柘浆兮”。
不过如今甘蔗也仅仅局限于大汉南方部分地区,尚未大规模种植,更不用说用甘蔗制糖。
“回禀陛下,臣无能。臣命人寻便南方各郡国,搜集了数百株陛下所描述的‘甘蔗’,汁水确实挺稠密的,然其口感皆并非陛下所言那般甘甜,味道大都平淡无味。”刘舍面露窘色道。
他按照皇帝所说,让少府属官专门跑到楚地寻找所谓的“甘蔗”,东西倒是找到了,长的和皇帝说的一模一样,可是味道却不咋滴,完全对不起皇帝所说的名字。
“如此。”
刘襄听了刘舍的话,开始思索起来,为什么甘蔗没有自己印象中那么甘甜,口感平淡。
“这甘蔗为啥不甜呢!不应该啊!曹植不是在诗中将甘蔗和橙橘枇杷排在一起嘛!按理说这甘蔗应该口感可以啊!”
“这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