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承悦(沐珧版)他们用了觉得好,不就知道我们家的布比那家新开的好多了吗?还可以告诉他们,下次拿着这个小手帕再来买布,可以便宜一点点哦。
一番话,说得丁父如遭雷击,茅塞顿开。
这不就是后世最经典的“试用装”和“会员折扣”的雏形吗!
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按照女儿的说法去办。
结果不出半月,布庄的生意不仅恢复了旧观,甚至比以往更加红火。
那些拿了“试用装”的客人体会到了丁家布料的优良品质,又贪图那一点点折扣,纷纷回头,成了最忠实的顾客。
自此之后,丁父再也不敢小觑女儿的任何一句话。
丁承悦仿佛就是一个天生的商业奇才。
她让父亲将米行的米,按照产地和品质,分出三六九等,用不同的包装区分开,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一举改变了米行利润微薄的局面。
她建议父亲的药铺,开展“代客熬药”和“送药上门”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城中百姓,让丁家药铺的口碑直线上升。
她甚至“预言”了某年南方的水灾会导致丝绸价格大涨,让丁父提前囤积了大量生丝,在次年狠狠地赚了一大笔。
在丁承悦看似不经意的“出谋划策”下,丁家的商铺越做越大,产业遍布米、布、药、茶等多个领域,家产以一种惊人的速度逐年翻番。
短短八年,丁家已从城中富户,一跃成为了连州府都排得上号的巨贾。
富甲一方,丁家为善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随着财富的增长,丁家的善事也越做越大。
从最初的暗中接济,到后来成立了城中第一个“善堂”。
每年出资,收容孤寡,资助贫困学子,为无钱安葬的穷苦人家提供义庄。
他们资助的家庭一年比一年多,受过丁家恩惠的百姓遍布全城。
在当地,丁家的颇具威望。
但因丁家做事有分寸,和官府联系也比较紧密。
官方不找茬,使丁家发展更加稳健。
百姓们不称呼丁父为“丁员外”,而是发自内心地尊称一声“丁大善人”。
提起丁家,无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而这份“余庆”,也体现在了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