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也着急地比划着,意思是家里刚有点起色,上学要花钱,不划算。
他们都是真心为她好,但他们的“好”,是基于这个时代局限的认知。
江德花没有跟他们硬碰硬,她选择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沟通。
她给大哥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
【大哥,你忘了咱二哥是咋治好的?是县里的孙老中医有文化、有本事!俺去上学,不是为了自己,是想学了文化,以后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像孙老中医一样,当个有用的人。再说,咱家不能世世代代都当睁眼瞎,总得有一个人先睁开眼睛看世界吧?】
她又耐心地跟二哥解释:
江德花二哥,上学的钱我自己想办法,白天我去上学,晚上我还可以织渔网,不会耽误挣工分的。你放心,我心里有数。
她的理由冠冕堂皇,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两位兄长虽然还是觉得姑娘家读书没大用,但看着妹妹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和支持。
他们的小妹,已经不是那个可以任由他们安排的黄毛丫头了。
就这样,江德花以“高龄”插班生的身份,进入了村里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读起。
她学习的速度震惊了所有人。
那些在同龄孩子看来枯燥乏味的课本,在她眼里简单得如同掌纹。
她几乎只用了一个学期,就补完了小学全部的课程。
就这还是她故意拖慢了进程,尽量不让自己显得太过“天才”的结果。
只是小学课本太简单了,她也烦了,所以就……
之后又用一年的时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完成了初中的学业。
在学校里,她是老师们最得意的门生;在村里,她是人人称赞的“读书种子”。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在村里积攒的好口碑,初中毕业后,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落在了她的头上。
县卫生所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基层医务人员,决定从周边几个村镇招收一批有文化基础的年轻学徒。
村支书第一个就想到了江德花,力排众议,将村里唯一一个推荐名额给了她。
面试那天,江德花穿着大哥寄回来的新布做的、最体面的一件衬衫,站在一群同样来竞争的年轻人里,显得格外沉静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