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有生活啊,不就写得咱俩么?
“我和夏夏在义乌卖衣服的时候,往家里寄了那么多封信,你都没回过一封,这边刚上大学,就给辅导员写信,是不是有点不像话了?”宋瑶同志笑完就开始翻旧账。
“不是有点,是很不像话…”林初夏同志在一旁敲边鼓,其实她就是对这事“耿耿于怀”,才特地从佩佩老师那借来这封情书的。
此时,小乔同志拧耳朵的劲儿明显加重了一丢丢。
晓芸同志则是悄悄地扯了扯好姐妹的衣角,示意她稍微轻一点。
“你就惯着他吧。”
乔书欣转头瞧了瞧晓芸,唬着小脸说道:“这臭小子,刚上大一就敢给辅导员写信,说不定大二大三他就敢追求校长,大四他就敢回家调戏你了。”
齐晓芸听了这话,脸蛋微微一红,心想不用等大四,他现在就敢。
“行了行了,我有错,我认罪,我也认罚,但我不改,因为我跟辅导员绝对清白。”
陈俊生眼疾手快地把那封信给抢过来,揉成一团,然后很正经地说:“难得你们都在,说点正事。”
看到陈俊生严肃起来,小乔同志松开了手:“什么正事?”
“我打算创办个瓜子品牌,专门卖炒瓜子。”
陈俊生一点也不开玩笑地说:“接下来这三个月,是卖炒瓜子的黄金期,我准备靠这门生意赚它几十万上百万,带你们回家过个大肥年。”
“炒瓜子,三个月时间,赚几十上百万?”
四个姨都美眸圆睁,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生意有那么好赚钱吗?
似乎没听说谁靠这个赚了大钱啊。
炒瓜子没什么技术门槛,你能做,别人也能做,而且人家做得比你更早…
陈俊生瞅瞅小姨们这“没见过世面”的小表情,心里笑了笑。
炒瓜子这门生意,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在八零年代初,正是这门小生意,曾经创造过一个大奇迹。
什么奇迹?
安徽芜湖的年老板,就凭这个,三个月赚了一百万!
“傻子瓜子”的名声响彻全国,甚至惊动中央…
这毕竟是“万元户”都相当稀罕的年代。
炒瓜子,三个月赚一百万,很多人做梦都不敢做得这么大。
偏偏有人把它变成了现实。
当然了,陈俊生之所以会想做这个生意,是因为他知道年老板发家的大致轨迹。
年老板并非在1981年就把生意做得那么大,而是步步为营地从七零年代末发展到1986年,通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