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墨书栈

繁体版 简体版
轻墨书栈 > 文豪1983 > 第242章 双结局的震撼

第242章 双结局的震撼(5 / 6)

的题材创新很大,初读之下想到法国的《羊脂球》,甚至于是希腊时候的《奥德赛》,英雄在征服的路上遇见了不凡的事情……而在小说里面,是小人物遇见了平凡的事情,之前也许有过这样的小说,但远不如余切写的成熟。”

“幽默的情节和冷峻的现实交错,余切写出了西南民工的人生百态,这可能是他前后几次回家路上遇到的?听到的龙门阵?他和马识途马老一样,把这些东西写在了自己小说中……总之,幽默使得小说能面向大众,而严肃的探讨,提供了故事的文学价值。”

“作为对《出路》、《团圆》的接力,这篇写在小县城和民工的小说,是完美的收尾。人们往往擅长于由小到大,而由大到小是更为困难的。”

王濛则着重强调“预言”:“有这么几个事儿,和文学没关系,但看了小说后会想。”

“第一个,大坝修不修?我说,修。”

“第二个,什么才是你我的家乡?我说,家人在的地方是家乡。”

“第三个,我是不是也是‘移民’?”

随后,王濛回答道:“大坝是个有形的东西,但今后驱使我们离开的是无形的东西,你和我真的不是移民吗?我们有一天都是移民。”

这小说成了公众讨论度十分高的话题,到底修不修这个大坝,重新回到主流视线。

科学院竟然也来掺和余切的小说。

在金陵江畔,时任大坝泥沙论证专家组组长的林炳南,后来的林院士,在考察下游的泥沙堆积时,被人催促看余切的小说。

他的同事告诉他:“林组长,余切写了个小说呢,居然和大坝有关系,我才知道他是万县来的,他那个地方将来就是搬迁的主要地方。”

“因为万县是上游的门户嘛,要淹,只有先淹他家那个地方了。”

林炳南当然知道余切了,他当即道:“余切是不是写个小说来批评我们?”

“不是,不是,他写了个挺感人的小说。写得好。”

林炳南还是摇头:“我忙着给上面写专题论证报告,怕是没有时间看余切的小说。我们还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解决下游泥沙淤积的问题……我们调用全国上百名专家来联合攻关,这担子太重,我实在是没心情看小说啦!”

但他的同事,仍然坚持要他看。林炳南没辙,只好抽时间断断续续的看,这一看就放不下手,两三天之后,林炳南才把小说看完,他走在金陵的江边,大喜过望:

“我个人认为,泥沙堆积并不会成为问题,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这一麻烦;其实我真正担心的是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