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简直是一次热恋:余切写了个伟大而朴实的故事,而其中有很多巧思;谢晋同样大巧不工,但那些使我们感动的镜头,同样有他独到的技术。”
“我们之所以觉得阿里的小脚,泡在金鱼池中那一幕,格外的震撼,是因为谢晋在这里改变了帧数。一般的电影帧数是三十帧,而谢晋在这里用了六十帧。”
“因此,虽然动作上并没有变慢,但我们忽然有了一种‘慢动作’的感觉,在我们的感官中,一切都变得慢了,我们被迫记住了这一刻,而它和我们的情感直觉是相符合的。”
分析的还挺专业。
李小林还挺有一手——哦!《收获》杂志这个编辑李小林,好像是沪戏毕业的?
余切想起来了。
巴老这个女儿李小林,本来就是表演院校的高材生。
巴老也是个爱看电影的,而且因为眼睛不好,喜欢戴着墨镜看电影。港地有个墨镜王,沪市这边这个得叫墨镜巴。在他的影响下,恐怕他全家都是电影迷。
六十帧拍摄是谢晋的拿手好戏,他可能没有系统学过,但他自己琢磨出来了。拍摄这一幕的时候,姜纹也在场,姜纹觉得纳闷:“谢导,你为什么要这么拍?”
谢晋会做导演,却不会讲戏,只好道:“姜纹,你别管,你按照这么拍就行。”
然后等片子一出来,再给姜纹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姜纹看后十分震撼:“我学会了。”
这个技术也成了姜纹的招牌技术,拍摄角色独白、特写、还有一些情感冲击的画面时,姜纹就用这一招。
余切来了沪市,自然也要拜访巴老。此前他曾答应过给《收获》写小说,但一直没发出来,李小林也没催。这一次,说什么也得发到《收获》上面去。
——————
武康路113号。
余切叩开巴老家那绿色铁皮大门,李小林见到他很高兴。
“我爸最近正忙一个事情,不知道怎么办,你看看你有没有什么主意?”
“你先说是什么事儿?”
“他来给你说吧。”
李小林领着余切直奔屋里面。
巴老果然唉声叹气,让余切有点手足无措。
事情是这样的。
今年暑假,钱桥中心小学10位五年级同学,面对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感到了困惑和迷茫,他们给巴老写去了一封求教的信。
巴老是个特内耗的人,他身体也不如马识途硬朗,人老了就喜欢回忆过去,今年巴老写了不少“忏悔”文章,又见到小学生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