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这在之前是不常见的。
纪录片应当倾向于事实,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讲一个故事,而现在这个摄制组决定这么干。
至于那些数百小时的视频资料,那是不带主观想法的,留给后人的智慧去判断吧。
你也可以用这些资料,讲讲你眼中的余切。
主题是什么?
受到美国熏陶的海归编辑,只觉得“我是上帝”这句话振聋发聩,满脑子都是余切的声音。
但这毕竟是面向国内的纪录片,最终他们决定把余切塑造为“英雄”。
说实话这很常见,但已经是突破性的一步。
随后,余切就发现,摄制组更多的关注自己在哥伦比亚的经历,甚至希望余切能扮演一下自己,把当初的事情演出来。
而且,摄制组经常问美国作家“怎么看待余切”这种问题,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后,就把这段放在纪录片中。
他们开始有针对性的拍摄。
余切说:“你们有点脸盲,我看到一个美国作家,被抓着问了三次,每次他说了一样的话。”
“他是夸我们中国作家的嘛?”木青说。
“当然了,他难道能不夸?我在这呢。”余切道。
“这就够了,多来点,我们中国观众爱看。”
自带干粮的摄影师刘祥成也在余切的旁边,他和央台的摄制组有过一些交流。刘祥成恍然大悟:“你们在学我,你们想搞创作,但是没关系,中国人早应该学了,这是新闻业的改开大计,中国新闻要和世界接轨!那些教科书早就过时了!”
摄制组很多人因此觉得,《时代周刊》这个华人摄影师对母国仍然有感情。
有人想把余切说的那句话告诉他:在这里面,我是上帝。
如果这个华人能知道这句话,他该多么激动?他能用摄像机创作出什么故事?
可惜他永远不可能知道!
最后没有人告诉刘祥成余切这句话。
十月,中国内地在过国庆节,真是普天同庆。
这一年首都第一次出现广场花坛。在天安门的广场,围绕当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设计和布置出一个巨大的花坛供市民欣赏,这个活动持续了数十年。
而在1986年,这一年的花坛景观是“天安丽日”。景观共用花10万盆,广场中央建起直径60米,高3米的以大松柏为主景的大花坛。
6个巨大的花瓣开花坛由中心向外辐射,以及各色月季,名贵的观赏鱼和观果植物……他们共同构筑出了巨大的献礼。
“这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