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指示:
对平壤来的所谓“内应”,可保持接触,虚与委蛇,探其虚实,但绝不可轻信,亦不可承诺任何实质条件,一切待辽东城彻底攻克后再议。
至于太子请旨移驾青州一事,旨意中的措辞则显得颇为微妙。
“太子监国,身系社稷之重,长安乃天下根本,不可轻动。青州虽为要冲,然有山东道文武足可倚恃。
太子所虑深远,朕已知之。然今辽东城指日可下,大局将定,太子宜稳坐中枢,协调四方,勿使朕有后顾之忧。
俟辽东城捷报至,海东局势明朗,再议巡狩之事未迟。”
旨意的核心就一句话:现在不行,以后再说。
李承乾捧着这份黄绫旨意,指尖微微发凉。
他虽早有预料,但真正看到这明确的拒绝,心中仍不免涌起巨大的失落。
他将旨意缓缓合上,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对等候旨意的房玄龄等人平静道:“父皇圣虑周详,孤遵旨。”
然而,就在他以为青州之行已然无望之时,转机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辽东城的战事,陷入了远超预想的焦灼。
原本,在唐军不惜代价的猛攻下,辽东城一段饱经摧残的城墙终于不堪重负,在巨型投石车的持续轰击和攻城锤的反复撞击下,轰然垮塌出了一道数丈宽的缺口。
那一刻,唐军上下士气大振,以为破城在即。李勣亲自督帅精锐,向缺口发起了潮水般的进攻。
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乙支文德早已准备好的、更为残酷的巷战壁垒。
缺口之后,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守军利用房屋、街巷、甚至废墟紧急构建起的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
乙支文德仿佛将整座城池都化作了一个巨大的血肉磨盘,每一寸土地都被赋予了死亡的意义。
唐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守军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从断壁残垣中、从地道里、从屋顶上,发动着出其不意的袭击,箭矢用尽了就用刀矛,刀矛折断了就用石头、用木棍,甚至用牙齿和拳头。
乙支文德本人更是身先士卒,虽已年迈,却如同磐石般钉在最危险的区域,他那嘶哑却坚定的吼声,成了支撑守军残存意志的最后支柱。
“为了家园!为了高句丽!”这口号在血腥的巷战中,焕发出了一种悲壮而可怕的力量。
唐军的攻势,在这顽强的、近乎疯狂的抵抗下,一次次被击退。那道缺口,仿佛不是通往胜利的通道,而是通往地狱的入口,吞噬着双方将士的生命。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