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
“必须打破这个僵局!否则,数十万大军真有可能被拖死在辽东城下!”
他的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舆图上的青州。
现在,他亲赴青州的理由,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充分和紧迫!
就在李世民亲率的主力于辽东城下陷入血腥巷战的泥潭,且后勤补给线持续遭受高句丽残兵游勇袭扰之时,来自南路军的另一份战报,也被快马加鞭送到了长安两仪殿。
这份战报,来自已成功在辽东半岛登陆的侯君集与苏定方所部。
战报的前半部分尚算顺利,南路大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句丽对新罗北境的压力,并与苦苦支撑的新罗王室建立了初步联系。
然而,战报的后半部分,笔触却变得沉重起来。
真正的困难,在登陆成功后接踵而至。
首先便是补给问题。新罗使者虽对唐军来援感激涕零,但其国小民贫,经年累月遭受高句丽侵扰,国库早已空虚,根本无法为数量庞大的唐军提供长期、充足的粮草补给。
新罗王所能提供的,仅限于少量劳军物资和有限的本土向导,对于数万大军的日常消耗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唐军的生命线,完全系于那条跨越渤海、从莱州、登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补给线。
然而,这条航线如今也变得危机四伏。
高句丽显然意识到了南路唐军对其侧翼的威胁,他们利用熟悉近海航道和岸基地形的优势,派出灵活的小型战船和敢死士卒,不断袭扰唐军的运粮船队。
这些袭扰神出鬼没,或利用夜色雾霭靠近纵火,或在水浅礁多之处设伏,虽未能完全切断海运,却给唐军后勤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延误。
数批满载粮秣的船只或被焚毁,或被劫掠,或因规避袭击而延误航期,导致已登陆的南路军时常面临断炊之虞。
军中已开始削减口粮,士兵们不得不时常在战斗间隙,于陌生的土地上艰难地搜寻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
其次,军事进展也陷入停滞。
攻克沿海几座城池后,侯君集与苏定方意图向纵深发展,威胁高句丽腹地,以策应辽东主战场。
然而,高句丽在通往内陆的要道和险峻之处,修筑了大量坚固的山城和堡垒。
这些据点易守难攻,守军虽不多,却足以凭借地利层层阻滞唐军推进。
南路军缺乏足够的攻城器械(重型器械难以通过海路大量运输),又受困于补给不继,兵力无法充分展开,攻势很快便如强弩之末,难以穿透高句丽精心构筑的纵深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