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墨书栈

繁体版 简体版
轻墨书栈 > 开局怒怼李世民:这太子我不当了 > 第416章 果然诈降

第416章 果然诈降(1 / 3)

辽东城下,唐军大营。

李世民看着眼前跪伏于地、双手高举降表的高句丽使者,脸色沉静如水,看不出丝毫波澜。

那使者言辞恳切,几乎声泪俱下,转达着“大莫离支”渊盖苏文与“辽东支柱”乙支文德“迫于形势”、“不忍生灵涂炭”而愿“罢兵归降”的意愿。

使者言道,只要大唐皇帝陛下允准,乙支文德将军便可下令剩余守军停止抵抗,开城纳降。

为表诚意,高句丽愿去王号,向大唐称臣,并献上历年所掠中原人口财物,只求保全国祚与宗庙。

帐内诸将,如程知节等人,闻言面露喜色,连日血战带来的疲惫似乎都一扫而空。

若能不成而下此坚城,避免更多儿郎伤亡,自然是天大的好事。就连一向沉稳的李勣,目光中也流露出探询之意,看向御座上的皇帝。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期待与松懈混合的气息。持续月余的惨烈攻城,早已让这支百战精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高句丽人的投降,仿佛是久旱之后的一场甘霖。

然而,李世民脑海中,却清晰地回响起不久前方才抵达的、来自长安太子的那份八百里加急奏疏。

李承乾在奏疏中,详细分析了高句丽可能“诈降缓兵”的风险,尤其指出了渊盖苏文让乙支文德这等重臣“投降”背后可能包藏的祸心——借投降之名,行喘息之实,拖延至寒冬。

当时,他虽以“太子宜稳坐中枢”为由驳回了李承乾亲赴青州的请求,但对太子提出的“高句丽恐非真心归附”的判断,却深以为然。此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投降”,那份奏疏里的字句,如同警钟般在他心中敲响。

他不动声色地扫过使者那看似恭顺,却隐约带着一丝急切的眼神,再联想到近日侦骑回报,提及高句丽小股部队在唐军侧后活动越发频繁,似乎有集结迹象。

“乙支文德,一代名将,当真愿背负降将之名?”李世民心中冷笑,渊盖苏文此计,虽妙,却也看轻了他李世民的识人之明与战略判断。

他没有立刻回答使者,而是将目光投向帐外那残破不堪却依旧倔强挺立的辽东城墙,仿佛能穿透砖石,看到其后正在紧张修补工事、调配兵力、眼神中燃烧着不屈火焰的乙支文德。

“陛下?”身旁的内侍轻声提醒,等待着他的决断。

李世民缓缓收回目光,看向帐下诸将,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尔等以为如何?”

程知节率先出列,粗声道:“陛下!高句丽人撑不住了!这是好事啊!咱们死了这么多兄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