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投来的锐利目光,却始终不敢抬头窥视天颜。
他官袍下的脊背绷得笔直,后颈处渗出细密的汗珠
片刻后,御座之上才传来皇帝仍显年轻的声音。
“起来吧。”
徐光启缓缓直起身子,他借着起身的间隙,不动声色地环视东暖阁内景:鎏金香炉青烟袅袅,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以及那柄被随意搁在砚台边的永乐宝剑,无不昭示着今日召见的非同寻常。
当目光扫过御座下首空置的紫檀圈椅时,徐光启心头一紧。
按照惯例,四品以上官员奏对皆可赐座,而今皇帝竟连这最基本的礼遇都吝于给予。
他垂眸盯着青砖地面上自己的倒影,忽然发现官袍前襟不知何时已皱起几道细痕,就像他此刻忐忑的心绪。
此刻御座之上,朱由校正在批阅奏章。
将徐光启晾了一段时间,将三份奏章批阅完了之后,朱由校这才缓缓说道:
“北直隶近月未曾下雨,初春之日,庄稼需水耕种,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若是常年干旱,田地庄稼歉收,必定会让流民情况更加严重,徐卿学识渊博,不知有何见解?”
“天不久旱,想来过些日子,应该会有雨水的。”皇帝骤然问话,徐光启还没反应过来,只能先出声应付。
“天不久旱,当真?”
朱由校作为穿越者,心中很是明白,从今年开始,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北直隶等地,将会出现连年大旱:
天启元年,陕西、山西大旱,此二地将会有赤地千里,饥民流亡,盗贼四起
天启二年,山东、河南旱蝗并发,导致粮价暴涨,人相食
天启四年,北直隶、陕西持续干旱。
天启六年,山西、陕西“大旱三年”饥民起义。
天启七年,陕西澄城饥民杀官造反,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明末农民起义频发,其根源不仅在于地方吏治腐败、辽东战事消耗巨大以及苛捐杂税压榨百姓,更与小冰河期引发的极端气候灾害密切相关。
面对即将到来的连年大旱,唯有未雨绸缪、及早谋划,方能在灾情初显时有效应对。
若待旱情全面爆发再行补救,则为时已晚。
换句话来说,现在准备抗旱之事,还来得及!
“若数年,乃是数十年,雨水稀少,乃至于不雨,该如何是好?朕观《农政全书》中曾载泰西水法,卿既精研西学,又深谙农事,当有良策解此旱魃之困?”
数年甚至数十年不雨?
那可不是一件小事。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