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本片纯净、质朴的年代感的格调。
欢欢的小手紧紧攥着静秋冰凉的指尖,像只不知疲倦的小雀,拉着这位“城里的姐姐”在田埂上蹦跳。
午间的光景巧妙地晕染开来,不同于车站与山路的灰蒙压抑,此刻山坡溪流间的绿意被澄澈的天光筛过,显出一种近乎透明的青翠,连空气里浮动的燥热灰尘都变得柔和、清晰。
静秋站在高处,看着欢欢轻车熟路地去到桥下地质勘探队的驻地,观众们的期待感被这个画面拉满。
特别是刘伊妃身体微微前倾的探询,带着观影者一同盼望起男女主的第一次会面。
终于,路宽饰演的老三第一次出场了。
镜头切回静秋低角度的好奇视角:
逆着光,那身影的轮廓显得有些模糊。
清瘦但匀称的身板,阳光勾勒着他的肩头和湿漉漉的短发,散发着一种属于劳动的、青春的、未经世故的气息。
水光在他身后跳跃,把男子镶嵌在一片明晃晃、暖融融的光晕里。
这与静秋此前所见的灰暗环境形成了一种近乎梦幻的反差,不是色彩的堆砌,而是纯粹阳光带来的、瞬间点燃的生机与温暖。
影片至此的镜头语言和色调,和前面二十分钟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期待着纯爱剧情的影迷们瞬间代入,被画面感染得心情愉悦。
身材高大的老三抱起欢欢走近,刘伊妃饰演的静秋想看又不好意思看,只是在前者玩笑“这就是城里来的学生作家吧”时,短促又及时地做了回应。
“不是作家,我是八中的学生,来采写村史,回去编教材。”
害羞又急切。
老三笑的时候龇着大白牙:“你肯定要写那棵山楂树吧!”
“你怎么知道?”
“我猜的。”他拿出一颗大白兔奶糖递给欢欢,又拿出一颗递给静秋。
后者对糖并不陌生,但还是婉拒了:“给小孩吃吧。”
路宽饰演的老三笑容纯净:“不是小孩就不能吃糖了?”
欢欢学舌:不是小孩儿就不能吃糖了?
静秋笑了笑,从老三手里接过了奶糖。
仿佛没有任何预兆、观众也不觉得有任何突兀,似乎眼前这对特殊时期的男女,第一次见面就互相升起的好感,是如此的顺遂和自然。
这是电影叙事中很不容易达到的效果。
一部小说,尚且要前后铺垫十几、几十万的文字来叙述男女主角的情愫暗生,电影只用一分钟的镜头,如何做到?
首先是导演省略和留白的诗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