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叫做《血色海湾》的纪录片,其中受惊的幼鲸拖着母亲尸体游弋的画面令人震撼,也暴露了西方把持的所谓环保组织的真面目。
他和女友在岛上散步,心情闲适,但说出的话却异常残酷:“抹香鲸的鲸油在头部,捕鲸者会在它们的头部钻洞,然后抽油。。。”
“咦!别说了。。。”刘伊妃牵着他的手都攥紧了几分,哪里想到眼前的废弃铁罐,正是资本狂潮退去后留在世界尽头的文明伤疤。
触目惊心。
“你十多岁在纽约生活,应当也看到过环保主义者的活动之类的吧?”
小刘点头:“学校有相应的课程,但很少有这种揭示自身发展中的恶迹的。”
“之前奥运会开幕式,被西方诟病的很重要一点就是环保,譬如焰火、鸟巢施工的材料、国内的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等等。”
“但他们都是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路宽指了指远处的硕大油罐:“1956年西方有部电影叫《白鲸记》,把鲸脂工厂的血腥场景转化为工业史诗的画面。”
“沸腾的鲸油釜配以恢弘交响乐,把每提炼1吨油脂需6头幼鲸的事实,转化为人类征服海洋的视觉奇观。”
青年导演笑道:“怎么样,叙事视角一转变,是不是觉得看这个问题的视角又不一样了?”
小刘若有所思地点头,更加明晰了他要通过奈飞、中国神话宇宙等所有文化产品和工具进行系统化打造的野心和目的。
文化产品和文化战线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能够通过叙事重构和美学包装,潜移默化地重塑公众认知,将历史罪行和现实矛盾转化为符合特定意识形态的“合理”叙事。
西方通过电影、文学等载体,将血腥的殖民和环境掠夺美化为人类文明史诗,用浪漫化的视觉语言掩盖残酷真相,从而在文化层面完成对民众的思想驯化。
在现实中,展现出的特点就是对东大等国的恶意攻击和诟病,再通过文化产品和公智舆论添油加醋和掩盖自己的双标。
被困在信息茧房里的民众其实很难看到真相。
欺骗岛的巨大油罐引申出的文化思考,充其量算是个小插曲。
两人毕竟是来度假的,路老板也没有再讲这些太过严肃的话题,和女友并肩看起带帽企鹅的群体出动。
两人站在黑沙滩上,脚下的火山灰像细密的墨玉颗粒般簌簌滑动。浓烈的硫磺味裹挟着寒风钻进鼻腔。
近岸浅滩处,几十只企鹅如黑色鱼雷般破浪而出,又在触岸瞬间收拢翅膀踉跄站定。
水珠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