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和做出协调改变的部分。
她的高挑身材、嫩白肤色、古典文雅的气质,决定了父母家庭身份背景就要往高知和艺术家身份上去靠。
在决定具体职业时,把母亲奚美娟设定成为画家和教师,也是为了契合剧本的另一处改编:
关于静秋和老三的相处模式。
在原著和原电影中,老三和静秋间的大量互动,是通过老三的单方面无偿赠予实现的。
即便这在两个恋爱的青年中不算什么硬性的缺陷,但这一剧情略有些功利化,无法实现更加细腻的情感联结。
于是老谋子在跟两人沟通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创意,即把路宽和小刘的主要互动,设定为艺术交流。
刘伊妃因为母亲的的教导和原本优越的家庭背景对画技有涉猎,于是路宽扮演的地质队员,在工作过程中寻找各种有色矿石给她提供颜料。
这难道不比单纯的送钱、送物、送生活物资更“纯爱”吗?
同时,在原著中最后男主的死亡是因为白血病,这种过于恶俗的韩剧式桥段也需要一个合理解释。
这个合理解释就来源于对刘伊妃背景的再设定,她酷爱绘画,但囿于经济原因、时代压迫无法取得颜料等原材料。
路宽扮演的老三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因为想要给她顺便寻找一些矿物原料,无意中接触诸如独居石等放射性矿物,长期以往成为了他白血病的诱因。
这在原著中是没有提及的,正好借此给出回答,令逻辑更加通畅。
赵小钉在镜头里看了一阵,这才无奈道:“张导、路导,我觉得确实有必要再深化一下伊妃的妆造,不然还是割裂。”
路宽和张一谋两人亲自到摄影机前观看,主摄影器材索尼f35镜头中的刘伊妃确实有些和青龙村的背景以及时代特征格格不入。
刘伊妃捂嘴笑道:“那继续画吧,多丑都行。”
众人皆笑,化妆组长和小刘助理走过来,又回了简易化妆间。
这一通调整,又是半小时过去了。
那为什么之前没有发觉这一点呢?
这就要提及张一谋这位导演的创作思路了。
对于《山楂树之恋》这样的乡村、纯爱、年代电影,他给包括摄影、灯光、服化道等所有部门设定的基调是“顺其自然”。
在摄影器材选择上,没有使用最先进的red-one等数字设备,选用了胶片和数码两便的f35。
在光线构图上,绝大部分都选用自然光,制造一种融入时代的舒适感。
让观众看上去就像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