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没有达到精准,被收缩的空间之力瞬间爆发出来,强大的膨胀力,将整个实验都给毁掉了。
无奈之下,两个人只能动用储备资源,进行大量的实验机器人的制作,因为通过刚才的研究可以看得出来,空间收缩技术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为了保证安全,多做一些实验机器,人还是有必要的。
就这样两人对空间收缩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终于在两颗星球正式相撞那一天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一个被压缩到原来90%的空间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这一次实验成功让他们看到了成功的曙光,虽然只压缩了10%,但这无疑证明了他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所以夫妻两人再次投入了新的研究中,对于他们来说,最好能够将压缩比压缩到1%,甚至是1‰,那样才更好。
不过由于两颗行星已经正式向撞,大量的微观数据被存储起来,徐光亮对于这些数据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两个人再次进行了分工,徐光亮去查看微观世界的数据,而王箐则继续进行空间缩放的研究。
微观世界的数据,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至少说在他看来,目前的数据并没有什么能够让人惊艳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都已经通过粒子加速器验证过了,所以即便是在行星相撞这种比较极端的环境下,产生出来的数据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这属于宇宙底层的物理量,如果发生了变动,那么整个宇宙都会大变样。
因此这一次查看完数据,徐光亮就沉默了,毕竟并没有什么好探查的所以他很快又回归了空间缩放技术的研发,毕竟这个研究起来还比较新鲜,总比在投影中去观察早已经知道了的数据要好的多。
星球的碰撞可能要持续很久的时间,然而之后的数据都是可以预计到的重复数据,可以说这一趟除去空间缩放技术的数据,其他的数据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虽然说有了空间缩放技术不算太亏,但是对不起,所花的时间来看,可也算不上赚,只能说是五五开。
幸好空间缩放技术有了一定的收获,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研发,现在空间压缩技术已经能够达到5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物体放在了压缩空间之内,那么它也将会随着空间的压缩而变为原来的50%的大小,研究到这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了,因为这代表着原本可以成100吨的同样的物体的空间,现在可以再放上100吨,这对于某些靠数量取胜的矿石飞船来说,实在是再友好不过的装载技术了。
但是这对于正在研发的两人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两人所需要的是能够将物体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