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墨书栈

繁体版 简体版
轻墨书栈 > 回到大明当崇祯 > 第七十一章 毛遂自荐

第七十一章 毛遂自荐(2 / 3)

袁崇焕的时候,王在晋却突然站出来,道:“陛下,我大明虽拥万里江山,但却如陛下所形容的那般:大而弱;后金虽仅占东北一隅,但其全民皆兵,男女老少皆可骑马射箭,亦如陛下所言:小而强。

国家大小不论,也不说大明与后金的战略态势,仅以战力而言,我大明和后金应是敌强我弱之局。

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采取战决战略对后金是有利的,对我大明却是不利的。

是以臣以为,我大明应收缩兵力,竖壁清野,以紧守边关为第一要务,然后派小股部队疲惫、消耗后金,不给后金休养生息之机。

在和后金旷日持久的相持中,我大明应以庞大的国力来消耗对手,在此消彼长中,待到天时地利人和皆有利于我大明之时,再一战而下,将后金彻底消灭。

陛下,臣愿意毛遂自荐,奔赴山海关,总督蓟辽防线,稳固防守,绝不给后金以任何可乘之机。”

“啪啪……”

朱由检听到王在晋的这番“持久战”的高论,情不自禁为他鼓掌叫好。

历史上王在晋便是大明与后金“持久战”的坚定推行者,他在天启二年担任辽东经略时,就分析当时关外形势:“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可以说王在晋的战略分析是十分精准的,辽事果然如他预测那般,局面一再崩坏,最后坏到退无可退的地步。

王在晋正是预测到这种局面,才上书提出退守山海关,与后金打持久战的战略。

可惜大明实在太刚了,没有人敢担当弃守辽土的责任,王在晋上书非但无功,反而被大臣弹劾,认为王在晋无法坚守辽土,故而被孙承宗取代。

在现代不学无术的朱尤简自然是不知道这段历史的,所以他甫一听到王在晋这番跟红太祖“持久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高论,便情不自禁鼓起掌来,暗暗叫好。

朱由检当机立断道:“王爱卿此番高论入情入理,对敌我分析得相当正确,深得朕心。朕便任命爱卿为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节制辽东、蓟州二镇。”

王在晋历经宦海沉浮数十载,其沉稳老练不下于孙承宗,即使面对天子的格外重用,亦保持着相对从容的态度,俯拜道:“臣王在晋,愿为陛下效死。”

王在晋此次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显然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并非脑袋一热匆忙做出的抉定。

虽然他从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