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远古开始,这条大河就养活了无数人,同样也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历朝历代,治理黄河都是重中之重。
明朝末年战乱频繁,河堤多年失修,洪涝灾害频发,到了康熙继位的时候,黄河几乎年年都要成灾。
黄河淮河没法合流入海,运河也受到波及,漕运受到阻碍,影响的不只有河岸两边的百姓,更是全天下。
在大家伙儿收拾好东西要离开江宁的时候,胤祈终于克服了水土不服,可怜的九阿哥好不容易随驾来了次江南,愣是在织造府中一次门都没出过,简直是闻着伤心,见者落泪。
康熙要巡视运河,车队没有按着来时的路回去,而是绕到运河,顺着河道前行。
外面悄无声息开始下雨,胤禛拉上帘子不让风吹进来,不紧不慢的给弟弟们讲历朝历代都是如何治理黄河的。
在传说中的上古神话到春秋战国,治水基本采用的都是“疏通为主,围堵为辅”的策略,大禹治水便是如此,沿着低洼的地势,动用大量人力开挖河道,让黄河沿着既定水道顺势进入大海。
孟子有言,“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所谓的“道”,就是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对黄河进行治理,这法子在当时效果非常显著。
但是后来人口越来越多,住在下游的百姓苦不堪言,一旦遇到黄河决堤,身家性命就都保不住,于是,治水又变成了围堵。
所谓围堵,就是指沿着黄河流经的河道两岸,修筑起坚固的堤坝。
黄河是条非常难缠的河,历年来频繁改道,修筑堤坝也要追着河道跑,不过尽管修堤很麻烦,但是用处也很明显,至少黄河决堤的次数少了很多。
东汉永平年间,黄河在河南地区发生决口,导致河道南移,两岸无数百姓葬身鱼腹,汉明帝派王景到河南治水。
王景到河南后对黄河决口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最后拿出了治理方案,分别是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建立水门等措施。其中,最要紧的就是修筑堤坝。
因为黄河携带泥沙量特别大,已经形成了“地上河”,而进入汛期后,黄河水量暴涨数十倍,泥沙量也相应剧增,如果按照以前的堤坝形式进行修筑,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进入汛期后又将重蹈覆辙,徒劳无功。
因此,王景决定修筑双重堤坝,将黄河水从内堤的上游水门放出,经过外堤的阻挡,再从下游的水门中回流到黄河中。
这个工程虽然繁琐,耗资巨大,但它的好处却是能将黄河所携带的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