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墨书栈

繁体版 简体版
轻墨书栈 > 文豪1983 > 第249章 终于打上桥牌了(一)

第249章 终于打上桥牌了(一)(5 / 6)

长,我永远感谢你的支持。”

随后,《京城日报》真找了几个年轻人来当群众演员,配合拍摄照片。

“咔擦!”

余切的“实况照片”就出炉了,照片里面,余切顶着12月杭城的严冬,在会议上写下至关重要的楔形文字“i“,这个作家呼吁其他人关注读者本来的价值,然后就写出了《小鞋子》一文。

顾方舟就比较尴尬了,因为找不到像他当时孩子那么小的婴儿,只好找了个跟余切差不多大的报社年轻人,在照片里面露出个后脑勺,整个人蹲下来,假装这就是顾方舟的孩子。

顾方舟尴尬道:“我孩子当时才八个月。”

这次轮到余切笑了:“你孩子八个月就这么大了?这怎么能是八个月呢?”

记者小何写了个文章《糖丸之父和慈善之父》,刊登在《京城日报》:

“顾方舟面临两个问题:是选择苏联的技术,还是美国的技术?两个超级大国每年为全世界提供一千六百万支疫苗,但这些疫苗全部拿给中国的孩子用,竟然也不够!我们的人口特别多,我们的资金特别少。”

“他做出了第三个选择:研究自己的糖丸。”

“……”

“余切受朋友所托,正接过接力棒,从他的手中变出糖丸!他知道这不是真的源源不断,他写下楔形文字,决心用文字来打动人,让大家来共同关注这个病症。”

“于是,慈善基金会第一次有了专门替特殊病症设立的账户,于是,中国第一个做慈善的作家诞生,于是,更多的病症开始用相同的栏目进行募捐……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他走出了非市场、非国营的第三条路,慈善之路。”

这文章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发出去之后,《日报》转载了这一文章。随后,众多纸媒都开始转载《糖丸之父和慈善之父》,余切又得了个名头“慈善家”。

“慈善”这个概念,在西方正红火,被认为是除了市场和行政之外的第三道救急贫民的防线,第三种分配方式。

尽管在中国大陆,“慈善”是一个为时过早的命题,但不妨碍各类经济研究员对此发表评论,尤其是这个话题又涉及到著名作家余切。

所以,伴随着《小鞋子》电影的预热,一时间有不少经济类报刊都刊登了“作家余切”去年弄的慈善捐款。

许多研究员为了写论文,就去查资料,然后发现——我艹,余切居然是学经济的,是咱们自己人!

他的导师还是鼎鼎大名的胡岱光?老子的教材都是胡岱光编的。

这会儿大陆有好几个经济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