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文庙,由民自愿捐输而非强征”的建议,每一句都扣着“教化与民生一体”的核心,既合经义,又切地方实情。
然后再结合此事在执行时遇到的一些冲突的实例,洋洋洒洒,写下了自己的见解。
写完通读一遍,自觉条理清晰,言之有物,心下稍安。
其他几道题虽然也考得细,但终究没超出这半年所学的范围。只要平日听课认真,笔记做得全,总能答出个七七八八。
但想像王明远这样答得既有深度又有自己见解,那就非得下过苦功夫、有过人悟性不可了。
第一日考完出来,学子们个个脸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显然是遇到了难关;有的则面带喜色,显然是发挥不错。
李昭凑到王明远身边,小声问:“明远兄,那道《孟子》题……你咋答的?我感觉我答得有点乱……”
王明远简单说了下自己的思路,李昭一听,脸就垮了半边:“完了完了……我好像答偏了点……明日策论、诗赋和算学老天爷可得多保佑我啊!”
第二日,考的是策论、诗赋和算学。
策论才是真正的重头戏,两道题,都是紧扣着最近的时政动向。
第一道题是关于西北边关的。
今年秋末,北边鞑靼部落果然又不老实,几次小规模叩关骚扰,虽然没酿成大乱,但也弄得边陲陲不宁,百姓惶惶。题目问的就是如何安抚边民、稳固边防的具体策略。
王明远一看这题,内心就一沉。
前阵子和狗娃也讨论过此事,他俩都很担心远在边关的王二牛。没想到,这事转眼就变成了策论考题!
岳麓书院的消息果然灵通,对时政的把握也真是精准。
他不敢怠慢,仔细回想周老太傅平日讲解策论时强调的“务实”二字,又结合自己看过的邸报和听来的零星消息。
他提笔先从“稳民心”入手,写到如何及时公布准确讯息,避免谣言四起;如何组织边民互保,加强巡防;
又谈到“固边防”,除了常规的整修武备、激励士卒,他还特意写到可效仿“屯田戍边”之策,于紧要处增设军屯,且战且耕,减少粮草转运之耗,也能让戍卒更有归属感,并非一味死守。
最后还提到对遭受骚扰的边民要及时抚恤,减免税赋,使其能安心生产,不至流离。
每一策他都尽量写得具体,避免空话套话。
第二道策论题,却让王明远看得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题目竟是关于东南沿海一些偏远海岛的。
说那些岛屿人烟稀少,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