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墨书栈

繁体版 简体版
轻墨书栈 > 华娱浪子,怎么被天仙改造了? > 第400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

第400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20 / 24)

什么怀疑的必要。

不是他们过于小心,仅就这位杨夏明教授近些年所做的研究,就已经引起了日右翼势力的注意。

张纯如极其干练,当即掏出从耶鲁大学神学图书馆带来的复印版《魏特琳日记》,这也是国内学界第一次知道它的存在。

还有她在美国国家图书馆复印的1000多页有关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资料,都早已在国内遗失。

张纯如新闻系出身,又常年写作,对于资料的整理、收集、提炼得心应手。

她和几位教授一起分享了资料,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采访金陵大屠杀幸存者、实地查看当年的大屠杀遗址,与图片资料作比对。

以及收集和翻译内地学者掌握的资料,带回北美。

几位教授各自认领协助工作,杨夏明担任翻译,他也是后世张纯如著作的翻译学者;

王卫星带着其他人收集资料,以供张纯如查阅;

时任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的段月萍常年跟一些幸存者有联系,她负责去做思想工作,请她们接受采访。

张纯如在金陵的忙碌工作开始了,她的足迹踏遍了金陵每一寸曾经浸透血泪的土地。

在遇难同胞纪念馆昏暗的档案室里,她指尖摩挲着幸存者名册泛黄的纸页,将每一个被岁月模糊的名字誊写翻译成英文;

在秦淮河畔残存的民国建筑前,她举着黑白老照片比对弹痕累累的青砖墙,快门声与六十年前的枪响在时空中重叠;

在幸存者颤巍巍的讲述中,她伏案记录的钢笔突然停顿,墨水滴在“1937年12月16日”的日期上,晕开成江水中血色的涟漪;

在金陵图书馆尘封的史料堆里,她彻夜翻译内地学者的研究,台灯将她的剪影投在墙上,宛如执笔为刀的斗士。

镜头语言快速地交待着张纯如的行程和踪迹,最终定格在她下榻的金陵大学西苑宾馆。

一张和拉贝、魏特琳议定南京安全区范围时同样的地图摊开在桌面。

张纯如颤抖着嘴唇,拿红笔详细地标注着一个个数字——

“江东门,一万人。”

“燕子崖,五万人。”

“草鞋峡,五万七千人罹难。”

“煤炭巷三千人,鱼雷营九千人,中山码头——”

“一万人。”

镜头缓缓推进,张纯如颤抖的指尖死死攥着那支红笔,笔尖在纸上划出深深刻痕,仿佛要将这些数字烙进历史的血肉。

她的泪水砸在“江东门一万人“的字迹上,墨迹晕染成血泊的形状,喉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